top of page
雞蛋產業.jpg

雞蛋產業

大家小時候,一定也有玩過「麻鷹捉雞仔」這個遊戲,站在小雞面前的母雞,會張開翅膀奮力保護身後的小雞群。可惜我們看到的雞,通常已成了一隻隻冰鮮雞,或者只餘下雞翼與雞腳,幾乎沒有機會見識到現實中的雞,牠們貼心、守護家庭和熱愛社交的一面。打開雪櫃拿出光滑的雞蛋,我們也很少會去想想背後生命的代價——究竟它是象徵復活與希望,還是死亡與苦難呢?

 

操縱基因:違反自然的產蛋數量

你想像的農場是這樣的:雞群優哉游哉四處踱步,毫不費力地下蛋,人們只管撿起巢中的雞蛋,拍掉上面沾有泥灰,裝放好便送到超市供人選購。實際上,這根本就不符合現代養殖場講求的效益。試想想,早上一隻煎蛋,下午茶一件蛋撻,晚上一份蛋包飯,你一天要耗用多少隻蛋?

 

野外生長的雞,只會在繁殖季節生蛋,每年產蛋的數目不到 40 隻。這麼少的蛋量,現代工廠式養殖場的如意算盤當然打不響,那就唯有人工操縱基因,培育出高產蛋量的雞種,一隻雞每年能產 300 多隻蛋。人手取蛋還不夠高效有序,索性把雞送進金屬籠裏,雞蛋直接滾落到輸送帶。放眼看去疊得整齊的籠子,就是母雞一生的囚牢。

 

母雞的籠牢:蛋雞場環境有多惡劣?

人終日在數個階磚範圍裏工作,都會感到壓抑,傳統的養殖籠每格僅有 550 平方厘米,每隻雞只可站在比 A4 紙還小的空間中,狹窄得無法轉身,唯一價值只是永無止境地下蛋,同時造成無數生理與心理疾病。

 

長期站在金屬絲網上,雞難免要忍受足部損傷,還有不能抓地而爪甲過長的痛楚。也由於過量產蛋,許多母雞患有骨質疏鬆症、子宮脫垂、輸卵管發炎等疾病;極端情況下,籠養雞會因鈣質耗盡而癱瘓,無法站立喝水,結果慢慢渴死。在擁擠又不衛生的環境中,牠們不能自由行走、伸展翅膀、啄食或在沙上活動,更抑壓了築巢本能,產生巨大心理壓力。

 

殘忍的強制換毛方式

為了提高產蛋量,蛋場更會干擾雞天生的換毛期,榨盡牠們送往屠宰場前的最後價值。冬天正常是休養生息的季節,雞會減少進食,更換羽毛,產蛋量也會下降。養殖工場利益至上,要不就將雞拿去宰殺出售,要不就強行控制換毛時間,連續 7 至 28 天讓牠們挨餓缺水,減少光照時長,迫使母雞被殺前盡量生產更多的蛋,是現代版的「殺雞取卵」。

 

剪喙和「無用」的雄性小雞

我們都覺得毛絨絨的小雞這麼可愛,很難親下毒手。不過真相卻是,牠們一生下來,沒甚麼機會依偎在母雞溫暖的羽翼下,等待牠們的反而是剪喙過程,或是被絞碎的死路一條。為了防止雞互相啄咬,在小雞只有「幾小時」大,雞場便會在不用麻醉藥的情況下,用機器硬生生剪掉牠們的尖喙,帶來長期的劇痛。

 

而在「重女輕男」的雞蛋產業,因為雄性小雞永遠不會下蛋,也不是用來銷售的肉雞,只會被視為蛋業副產品。在孵化場出生後不久,雄性小雞就會被分類,活活放入機器中絞碎,或被毒氣熏死、被當垃圾扔掉,從未被當成真正的生命來看待。雞蛋工業每年都會殺掉 40–60 億隻初生小雞,哪怕是獲得「人道認證」的蛋場,雄性小雞也不能倖免。

 

「自由放養」的雞蛋會更人道嗎?

人們對於動物福利的關注度提高,在市場上不乏貼上了「無籠」(Cage-free)或「自由放養」(Free-range)的蛋品。在美國,「無籠」意味著母雞不會關在籠中,可以在建築物或封閉區域行走;而「放養」則讓母雞能走到戶外活動,滿足牠們覓食或曬太陽等天性。

 

選擇「自由放養」的雞蛋,可能令我們心理上好過一點,但是與真正的人道,似乎還有很遠的距離。哪怕是在較關注動物權利的外國,所謂「無籠」母雞的飼養密度仍然極高,一個穀倉可容納數千隻雞,雞群之間的衝突無可避免。「自由放養」更不代表母雞可以自由漫步,通常只是有一扇偶爾打開的門通往室外。對於蛋場內母雞的活動空間、雞舍數目上限和其他福利措施,也沒有嚴格和透明的法規監管。這些標籤真的可信嗎?

 

想要不傷害生靈地食蛋,但又不想面對撲殺小雞、惡劣的雞舍環境、血淋淋的屠宰方式⋯⋯在有求就有供的社會,大概無法兩全其美。

最人道的方式就是⋯⋯

不傷害動物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不將牠們當成食物。筆者當然也知道戒蛋有多難,雞蛋烹調的方式豐富,又是烘焙的主要材料,更是我們認知中蛋白質的來源,一時三刻要放棄食蛋,確實是很大挑戰。幸好我們還有很多植物性的蛋白質來源,坊間也有越來越多純素的蛋漿代替品;聽說更有企業研發出純素有殼雞蛋,可媲美真蛋的味道與質感。但願未來毋須犧牲雞的福祉,也可滿足口腹之慾。

 

相反,在惡劣的飼養環境之中,雞蛋容易受沙門氏菌污染,而且隔段時間就爆發的禽流感,也在提醒我們:雞場衞生欠佳、雞隻被注射抗生素等問題從未根絕,繼續食用工業化養殖的雞蛋,對我們的健康會否才是隱憂呢?

 

雞蛋產業裏,雞只能僅僅存活一兩年,但其實雞的自然壽命可達到十多年;牠們亦是具有社會觀念的動物,喜愛與同伴交流,也會悉心照顧小雞,與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貓狗並無兩樣。下次做一客「親子丼」前,可以想一想,母雞與小雞的親子關係,甚至人與動物的關係,也許本來不應存在於餐桌上?

文:Ashley

​圖:Human Cruelties

了解更多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