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中醫師李宇銘博士

素食不夠營養?

Updated: Nov 29, 2021


周兆祥博士畫作
© 周兆祥博士

近年素食逐漸流行,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。素食不單有益健康,更對環境保護十分有幫助,是一種「低碳」的綠色生活。有些人心中希望嘗試素食,可是卻不敢邁出第一步的原因,往往是擔心素食「不夠營養」。

例如說素食不夠蛋白質、維生素B12、缺鐵缺鋅缺鈣缺碘⋯⋯這些說法對於入門的素食者來說,可說是一種「恐嚇」,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陰霾。初嘗素食者一方面覺得素食對健康好,但又總擔心自己健康走下坡,在這種吊詭的心態下,每當見到身體有甚麼不適,都會心虛以為營養不夠,萌生放棄素食的想法。


這裏想說的第一件事:其實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,是完全沒有「素食不夠營養」這種說法的!

道理很簡單。就算是雜食者或者肉食主義者,假如飲食不當,也可以有營養不足、不良、過盛,或者營養不均衡吧。這首先是看吃甚麼的問題。素食的食材五花八門,夠不夠營養是視乎你怎麼吃。

不過,面對這種常見問題,本文還想從一個「最徹底」的角度作深入剖析—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,根本無法說明素食的營養問題!


「營養攝取量」是怎麼一回事?


首先來看看,「不夠營養」是怎麼一種概念。一般的理解,就是每人每天對各種營養有一個「攝取量」,例如成年人每天對熱量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礦物質、微量元素、維生素等的攝取量;而且仔細地說,對於不同年齡階層,或者特殊人群如孕婦、嬰兒、老人、病人、慢性病患者等,各種營養素都有不同標準範圍。假若在範圍之內就叫做「足夠營養」,假若低於攝取量範圍就叫做「營養不足」。

一般人都明白上述概念,但很多人都不知道,這些「攝取量」是如何研究出來的?每一種營養素的研究方法都不同,但總的來說,都是以健康人作實驗研究,給他們吃某些東西進去,看看之後排泄代謝的變化,從而推測人體究竟吸收應用了多少營養素。

這種營養攝取量的標準研究,對於「素食」的最大誤解,就是沒有將「素食者」作為特殊人群來研究。


錯誤地以「雜食者」的營養標準來評價「素食者」


在實驗研究中,這些「健康人」絕大多數都是「雜食者」,沒有將各種不同類別的「素食者」區別出來。現在對於「素食不夠營養」的說法,都是從某些營養師的口中,憑著這些攝取量標準,再基於素食者無法從肉類獲得某些營養素,因此推斷素食不夠營養。這一種「推論」、「假想」,是沒有實證研究基礎的,並非透過對素食者進行實驗研究的結果,亦非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所得。

大部份長期素食者都有一些親身感受,就是素食者身心有別於常人。例如素食者身體感覺輕鬆、精神較佳、體力較強、耐力持久、二便暢通、頭腦靈活、心境平靜、性情溫和、樸素節儉、慾望較少、善良堅韌、慈悲愛人、輕鬆自在⋯⋯這些一大堆的話,是大量素食者的親身感受,也有大量素食名人作證。

由此理解,素食者當屬一種「特殊人群」,就像孕婦嬰兒那樣需要另外處理,現在卻將雜食者的標準,加諸素食者的身上,這是「營養學」研究設計不合理之處。


素食者就好像一個特殊民族,有其獨特飲食文化


除此之外,在營養學的研究設計之中,也講求不同人種、不同地域的人,營養攝取量會有所不同。例如說,中國人的身體狀況不等同於美國人,因此不可用美國的攝取標準來應用在中國人之上。而且就算是中國一個國家,地方這麼大,不同少數民族的體質都有差異,一個標準亦難以通用全國。故此,攝取量的研究,需要按照每一個地區和人種來個別研究,沒有一個全世界的統一標準。

由此角度理解,素食者這種「特殊人群」的飲食方式特殊,就好像某一個部落、村莊、國家具有某一種特殊的飲食方式。假若他們能夠健康地生存,當然有必要將他們獨立出來研究吧。

再者,素食者之中也分為不同種類。有不吃牛羊的素食者、有吃魚但不吃其他肉類的素食者、有吃奶蛋的素食者、有奶蛋也不吃的素食者、有生機飲食素食者、有只吃水果的素食者⋯⋯假若要研究的話,也應當將不同類別的素食者分別出來研究。

只是很可惜,至今還沒見到專門給素食者的「營養攝取量」研究。所謂素食「不夠營養」的說法,反映了當今營養學發展還未夠成熟,只能以雜食者的標準來評價素食者。這就像用美國的標準來規範中國人的飲食一樣,顯然是不夠科學了。


從營養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


抽離一點地看,營養學也是有其局限的。就算是各種營養學的實驗研究,本身都會列出每一種研究的不足之處。尤其是各種飲食實驗都是短期的,因為長期的飲食觀察難以研究,經費太高,受試驗者也難以忍受。營養學將人的飲食營養與各種因素割裂開來——例如所謂「心廣體胖」,心情好營養吸收快,緊張的話容易拉肚子消化不良,這些都是健康常識。人的心理因素對於營養吸收的作用,營養學都不太關注。

植物性飲食較肉類容易消化,且在消化食物時付出較少能量就能夠消化完成,就是說減少內耗而增加吸收,整個吸收過程更有效率。另一方面,素食者內心平和,精神虛耗減少,這些都可以是素食者總體需要營養偏低的原因(由此可見素食無論在體外體內都一樣環保,同樣減少消耗資源)。既然如此,以雜食者的營養標準放諸素食者身上,要求素食者達到相同的營養要求,就好像以城市人的標準來看待農村人一樣。本身農村人生活簡樸自在,但卻強迫他們要達到城市人的物質生活水平,這不就是浪費嗎?

要知道,營養學只有約一百年歷史,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還只是最近一、二十年的事;而且基本上只是城市人或者富人特別關注,農村人或窮人都不太講究。反觀素食文化已經有幾千年歷史,相比營養學哪一個更有智慧?這是見仁見智了。營養學相比素食的歷史,就好像一個初生嬰兒一樣,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而素食文化卻是一個智慧老人,經得起歷史考驗。那麼,素食不夠營養的誤解,就好像嬰孩反過來要求老人的飲食必須跟他一樣。嬰孩天天喝人奶十分健康,老人不喝人奶是否不夠營養?

想想看,在營養學還未興起的時候,歷史上大部份的日子裏都沒有「營養學」的標準,人們是否就不懂得如何健康飲食?就沒有人能夠得到健康?顯然不是。我們是可以從傳統的飲食文化中,得到最佳的健康飲食智慧。


素食者健康生存就是最好證明


很簡單的道理:世界上有大量素食者能夠健康生存,在各種領域上作出貢獻,這足以說明素食沒有營養不足的問題。

進一步說,例如在寺廟裏面的和尚,他們的飲食非常清淡,甚至吃很少東西。從這些營養學的角度來看,他們完全是偏食,肯定營養不良吧!可是有些和尚更是武功非凡、長命百歲,請問營養學如何解釋這些情況?還有,有一種素食方式叫「生機飲食」,他們完全不吃煮熟的食物,只吃生的植物食品,而這些人還是十分健康地生存著,請問營養學如何解釋這種「嚴重偏食」的情況?沒有經過這方面研究的話,根本無法解釋。其實,我們沒有必要用營養學的觀點去評價這些人,反而應該努力研究另一個問題——為何素食者能夠獲得足夠營養?回答這個問題比批評素食不夠營養來得更有意義。

面對「素食不夠營養」的誤解,我們不必怪罪營養學,畢竟這只是科學還未發展成熟;這只能怪罪某些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營養學者,胡亂渲染錯誤思想,抱持肉食霸權主義,迷信人類必須吃肉才能生存,同時幫助肉蛋奶工業賣廣告。


批評素食前不妨先親身體會


聽了上述討論,或許還有一些肉食者或雜食者會辯駁:既然大家都是人類,體質應該相同,應該用相同標準!這種想法,主要是由於「非素食者」對於「素食」還沒有親身體會,無法站在素食者的角度去明白素食者的身心獨特之處。

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:「要評價一件事,先要瞭解」。例如我們要批評《論語》,就必須先要讀懂它,不然就沒資格去評論吧。要評論素食夠不夠營養,不妨先嘗試連續吃素一段時間,相信到時大家也自然會體會到素食的好處。


「大醫道」及「橘井流芳中醫診所」創辦人 中醫師李宇銘博士

650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